力挺人民币升值
对我这种拿欧元工资的人来说,人民币升值会导致我在换汇的时候有“损失”。升值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也会产生压力短期会增加失业率。但是,长远来看大局来看(cctv最喜欢的词),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了。所以我非常支持人民币升值!我最近读到一篇很好的文章解释了这个问题,不知到国内能否正常访问我转载在这里。(我愿意转载好的文章,因为好文章如果只存在在一个网站,那么很容易被封掉,就可惜了)
没有人瞧的起喜欢贱卖自己的人!
贱卖中国劳力的时代应该终结了!
看不见的手
大概是七年前,我第一次见到了我后来的导师之一。我们谈起了人民币汇率的事情。在2003年的时候,人民币的汇率远不是一个什么热门话题,中美的贸易不平衡也远没有后来发展的那么巨大。我记得自己2004年的时候见到一个中国驻美使馆的官员,他问我在关注什么问题,我说国际收支不平衡,比如说中美之间的不平衡。那位官员很不隐 藏他的鄙视的说道:这也算问题吗?这为什么是个问题?事过境迁,我猜测现在的中国驻美使馆里大概有不少人在为这件事情头疼,连胡主席能不能顺利访美,都直 接或者间接的和这件事情相关。
我那时那刻是反对人民币升值的,我给了两个理由:1.升值会导致失业;2.升值的益处并不能在人群中平均的分配,消耗进口商品的高收入人群收益多,而低收入的民工群体反而会受损害,因为原因1。现在很多反对人民币升值的论断中,其实说的也就是上面两点,其中第1点 的比较多,第2点我也见过。另外一个比较多提起的观点是:升值会导致中国的泡沫破裂,让中国走日本 的老路。我其实不太理解这个观点。如果你承认中国有泡沫,我实在是不知道继续维持这个泡沫更好(不升值),还是早点捅破更好(升值)。保持不升值从而不让 泡沫破裂的做法,很像所谓的“掩耳盗铃”。有人也许会说,中国没有日本那样的泡沫。如果中国没有日本那样的泡沫,担心中国发生日本那样的泡沫破裂又从何谈 起呢?我这里不想对中国有没有泡沫做评论,这不是这篇东西想关注的,但不管怎样,我觉得把中国和日本类比的说法是十分牵强的。
想起汇率的事情,是因为看到最近盛传的所谓“压力测试”的结果—升值3%会导致中国不少出口企业的利润减半。这个结果显然是被用来支撑 不能升值的观点的,最终的理由估计还是上面提到的原因1,企业不盈利,就不能维持就业,从而……
压力测试的结果也许是合理的,也许是不合理的,我不知道。但由升值3%会导致中国不少出口企业的利润减半推倒出人民币不能升值,这本身是缺乏逻辑的。
让我这么说吧,我相信,同样的压力测试可以得出大概下面这些结果:如果民工工资上涨10%,很多企业会无利可图;如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支付合理的耗能,排放成本,中国的很多企业就会变得无利可图;如果不把农民的土 地抢过来,低价的卖给企业,很多企业就会无利可图;如果人民银行把贷款利率调高几个百分点,很多企业就会因为承重的利息成本变得无利可图。根据前面的逻 辑,这些都会严重影响中国的就业,因此,民工工资绝对不能涨,绝对不能增减高耗能和排污的成本,一定要继续掠夺农民的土地还是就是打死也不能加息。
如果我是一个现有畸形经济结构中的既得利益者,上面这些就是我会给出的反对任何改变现状政策的理由,谁让既得利益的 意思就是最好什么都别改?谁让我创造了很多就业呢(而且,我摧毁的就业是永远无法直接衡量的)?谁让我看起来很关心劳苦大众(实际上只是关心自己的钱袋 呢)?
要素价格的调整的目的就是要减少经济中一些“过度”的东西,就是要毁灭一些旧的东西,并引导新的东西出现。如果你用 一种静态的眼光看问题,那所有的改革都不应该进行,改革难道不就是破旧立新吗?
中国需要改善经济结构,由政府出重手来决定哪些行业该发展,哪些行业不该发展是 一种模式(请看“产能过剩”一文来围观一下发改委的历史记录)。调整相对价格,让市场来引导产业的发展是 另一种模式。这两种模式不是互相排斥的,而且不动相对价格的政府治理往往都是徒劳的,中国的企业都是高度逐利的,哪怕只要有一点空子都会钻。最终的解决方 法,还是要依赖于基于市场的价格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
我一样很担心升值对中国短期就业的影响,就像我7年前的担心一样。但2009年的危机给了我一点信心。2009年中国的出口可以用崩溃来形容,但 中国的就业,特别是农民工的就业并没有崩溃,事实上,除了年初的几个月,农民工的群体并没有出现很多人担心的大范围失业。中国经济展现了足够的灵活度,农 民工展现了足够的灵活度,可以在出口大幅下降的情况下,继续吸收农民工的就业(相反,中国相对缺乏灵活度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无论出口好坏,就业形势一直都 很紧张)。没有理由太担心,在全球经济开始复苏,中国的出口增长已经出现大幅同比增长,而且一些地区已经出现民工荒的条件下,一点升值就能把中国的经济拖 入深渊,特别是就业。
我经常跟人说,哭着喊着说民工荒和哭着喊着说不能升值的是同一群人--那些继续想使用廉价成本,出口廉价产品的人。
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