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在德国目睹交通信号灯坏了之后

这两天我每天经过的一个交通路口的红绿灯坏了。前几天和中国一样,这个十字路口都是由身着黄色反光制服的交警指挥交通。(当然我想以中国效率应该当天就能修好。)今天下班再经过那里时,我突然发现虽然交通灯还是没修好,但是交警大概是下班了还是怎么回事,反正没有人指挥交通了。令人惊讶的是虽然这是一个汽车有轨电车公用的繁忙的十字路口,而且当时正值下班车流量高的时候,但是车流非常通畅,以至于以开始我还真没有意识到这里既无红绿灯也没有交警指挥。

因为我正好在此处换乘等车,所以索性观察了一会。其实车流通常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每辆车到路口处都会观察一下其他车辆的动向,如果自己继续开不影响其他车的现有状态的话那么就继续开,否则就停下来等。比如你沿南北方向前进,发现东西方向的车停下来,你就继续开,如果你看到东西方向的车比你提前1秒到达,那么你就等。

这个策略初看起来不是直接以个人最快速通过为标准而是以最有效率使用十字路口为标准。但是执行的效果就是大家都会较为快速的通过十字路口。而假如大家都以个人最快速通过为标准的话,很有可能这个十字路口就堵上了。这是一个利他即利己,利己不利他即害人害己的例子。

这样问题就来了,纵然在这种情况下“利他即利己,利己不利他即害人害己”,为什么在有些地方遇到同样的情况大家仍以利己为标准最后导致赌成一团呢?

我想大概有这样两条原因(我仅仅讨论德国,虽然我认为其他的西方发达国家情况是类似的):

1. 工业话社会人与人的合作比农业社会密切重要的多,工业化多年的德国,这种合作已经深入的社会文化的潜意识中了。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合作意味着效率,意味着对每个人有益。但是如果合作仅仅意味着效率和高收益,但是这种收益以非常不公平的方式分配的话,合作也不会成为共识。所以就有第二点:

2. 德国是一个相对公平的富有的福利国家。和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人不同,德国人没有那么强烈丛林法则意识,至少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是这样。德国人已经习惯于自己基本的合理权利(大到接受必要医疗教育的权利,小到过十字路口上地铁的权利)会被其他人顾及,自己也会相应的估计其他人的权利。但是不要指望你可以仅仅享受别人顾及你而你却不顾及别人这种好处占尽的可能。这个德国社会有它的纠错机制:在德国,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出无视其他人的权利的特点,例如插队,会被认为是非常非常非常没有教养的,这样人很难在德国交到朋友,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全社会边缘化的状态。

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0 by the author.